相學

相學

中國五術中的「相學」可謂淵源流長,可追溯至黃帝、夏、商、周時期。直到春秋戰國後,才開始真正把「相學」系統化,而有關之相學名家及其相書亦開始被正式記載下來。但是,從春秋戰國到清代,鑽研此門學問之聖賢高人們,可謂多不勝數,分支、派系與相書眾多。比較有影響力的有宋代的「麻衣相法」、明代的「柳莊相法」和「神相全篇」、清代的「水鏡集」和「冰鑒」等。

 

中國「相學」又有分多種相法,有面相、手相、骨相、身相、心相、動相、聲相等等,要深入鑽研精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整體而言,以「面相」及「手相」廣為人們認識,而懂「面相」之人,往往也比較容易把握對方之個性及行為和處事之風格,這樣對於社交生活之交際應酬、人際關係、結交朋友、婚姻感情有著相當大的幫助。

 

中國「面相學」大致可分為「外相」與「內相」,所謂:「有之於內,形諸於外 」。「外相」方面是比較容易掌握,只要懂得上中下「三停」、「十二宮」,與及面上數十個不同之落點的名稱和其代表的意義,看其有沒有破相,如紋侵痣破、疤痕缺陷在那個部位,面上每個部位之盈虛,相信好好記著當中意義,便可論斷一番。不過,「內相」方面便需要較長時間去用心領會,如相經曰:「相中最難,惟神與氣,如能辨正,決斷即易。」諸如對方「眼神」之優劣,觀察面上不同部位之「色澤」,對方散發出來之「氣色」,曰:「骨形定一世榮枯,氣色決當下休咎。」第二句的意思便說明氣色是決定流年及當下之休咎了。正如中醫的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面診法則,「望」診主要以看「氣色」來察病,非有相當功力及經驗之中醫師都不能達到此等境界,登其奧堂絶非易事也。

 

至於中國的「手相學」,使用方法一般都是以「後天八卦九宮法」,以明堂為掌心中宮,看其掌上八卦方位是否高聳得宜及明堂是否深平等等,來論斷吉凶。在這裏只輕輕帶過,原因近代流行之手相學已經加入了絶大部份「西洋手相學」的學說作立論基礎之用,只是論斷時用上中國玄學獨特之風格而已。